发展联络

回忆往事 感恩母校

发布时间:2013/03/27      信息来源:药学院中文网   |   浏览:962

        将迎来母校百年华诞,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在四年的校园生活中,是师生们与我共克时艰,共度难关。成功应对“休学”风险。母校恩师不仅传授我药学专业知识,培养我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还教我如何做人,让我树立了为祖国的药学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情操。我特将最难忘的三个片段写成回忆和感悟,以答谢母校的栽培之恩以及同窗学友的深情厚意;并借此表达对已逝恩师们的缅怀和告慰,对健在恩师们的祝福,敬祝他们健康长寿,老有所乐;也祝愿学友们家庭幸福,老有所为。

 

师生共努力

         在二年级下学期,我因患脑贫血经常头晕不能去课堂听课,校方通知我因缺课已近“休学”关口。这“休学”可非同小可,因我们这一届是“浙医大药学系”的“末代生”(指61年后没有再招生),一旦休学就无处复学。当我陷入雪上加霜,一筹莫展之时,系领导和班干部来到我的床前告诉我:全体师生决心想方设法帮助你从艰境中解脱出来,不让你休学掉队。还问我有没有决心。我激动地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只是连连点头。为了让我不再缺课,师生们给我创造了种种方便,同时还联系了附属医院的有关专家给我做积极有效的治疗。并劝慰我不要心焦,只要不缺课,待病好了或者不发时可以补上,万一到期末不行,还有假期可以补上,还有补考机会。从此我成了系里的一名“特殊生”,上课我可以趴在课椅的小桌上不做笔记,小测验我可以不参加,实验课我可以单独补做……其间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经常问候我的病情,并一再表示愿意单独辅导,特别是史慧珍、杨学运老师多次放弃休息时间帮我补实验,他们不仅是教我知识的老师,更是慈父母般爱护我的老师,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同学友情深同亲兄妹,我经常是同学们陪伴着,有时甚至是携扶着进去课堂的;打饭菜,冲开水等都是男女同学抢着干的事,更可贵的是我上课缺记的笔记都是袁令怿,周芝芳同学帮我补上的。

   

        是我亲爱的母校,系领导,恩师和同窗的共同努力,硬是把我从休学的边缘拉回来,要是没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这一学期将近病了三个月的学生,是绝对不可能在期末考试中获得良好的成绩,顺利跟上大家不掉队。

 

专题作业 受益匪浅

       在实习时,我参加了药剂学教师胡长鸣带教的专题作业,有幸每天亲闻老师一对一的教导;从主题意图,、查找文献做札记,到实验设计、具体操作,直至总结报告,在科研全过程中,老师总是先要求我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提出观点、方法和依据,答错了他会给予指正,答不全的他会启发补充,从边肯定边修改中逐步完善,经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思路方法。老师对我要求很严,但又特别注重培养。对查阅文献他会详细地告诉如何从众多的资料中找到课题有用的文献。看了我的札记,他又会分析哪些论文内容需要补上,哪些可以删除。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由我说方案,他认真听、仔细问、启发引导、认对纠错。实验方案确定,老师放手让我单独操作,但每天必须汇报实验进展情况,并要求带有个人见解与他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办法。对课题总结老师更是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帮我仔细修改。

   

        老师反复强调,课本和上课时一章一节分别讲,才能把理论知识表白清楚,打好扎实基础。可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却都是错综复杂、纵横交叉的问题,必须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与实际进行反复的分析综合才能悟出道理、找出办法。这次专题作业就是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过程的一个飞跃,一次升华。实习结束时,我动情地说:“恩师,我是您一个没有名分的速成研究生。”他会心地笑了,说:“但愿这次带教对你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毕业后,我无论在医院药房,还是在工厂、公司、局机关;无论是从事具体的质检、新产品开发工作;还是不同形式的技术管理都得益于这次专题作业打下的扎实基础。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靠它,新产品开发研制靠它,乃至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与立题申请、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新产品申报资料、产品鉴定资料、QC小组成果总结、撰写论文等都靠它才能得心应手,在不同的岗位上,虽每人各有所长,但我不亚于其它院校甚至名校毕业的同事。每当有人问及时,我都会自豪地回答:“我是浙医大药学系的毕业生。”

 

师恩不可忘   师训不可违

        一场专题作业使我和胡教授的师生感情更深一层。毕业离校前我专程去恩师家告别,他和师母热情款待我。当我告诉他我将被充军发配流放到江西去时,他一反常态,满面严肃狠狠地批评我一顿。当时我非常害怕但又委屈,低声说:“班上同学间都是这样说的嘛。”不知冷场了多久,恩师又慈父般地摸着我的脑袋祥和地说:“你自愿服从分配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本是个明智的选择,怎么能轻信旁言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参加工作?国家培养你们,总得有人到外省去,这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对待。”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一个真理:人生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往往与机遇共存,只有理智对待,才能把握准方向,有所作为。他又开导我说:“学药的人,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全心全意为祖国的药学事业有所作为,早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然后他鼓励我说:“别眼红人家好出身,自己可以组建一个比工人、贫下中农更革命的家庭,有一天还会告诉我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恩师的话我虽感到茫然,但已没有原先的沮丧情绪。最后恩师还帮我具体分析今后工作的切入点和方法。真是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牢记恩师的训导,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在政治上我有一个全是共产党员的革命家庭。在业务上虽没有成名成家,也没什么特殊贡献,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协定处方的方便有效得到了医师、药师和病人的认可,为车间解决技术难题得到工人师傅和同事的认可,新产品开发的水准得到鉴定专家们的认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升级,得到国家省市级科技奖质量奖的认可,质量管理成果得到社会用户的认可,为下属企业排忧解难得到基层人群的认可……我自己也从中感到其乐无穷。

   

        如今我已退休十余年了,但我还是永记师训。凡是有人就药学及其边缘科学方面的问题求助于我,我总是热心帮助、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有时还亲临现场指点,像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样全身投入。有时孩子笑话我老为他人做嫁衣,我会认真地告诉他们:“师训不可违,我不是为某某人或某某单位,而是为祖国的药学事业贡献余热。何况这种贡献的本身就让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