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联络

贺母校百年华诞 忆昔日沧桑岁月

发布时间:2012/12/07      信息来源:药学院中文网   |   浏览:1400

贺母校百年华诞  忆昔日沧桑岁月(节选)

55届校友黄乔书

 

        我是1951-1955年浙江医学院药学本科药物化学系毕业,统一分配至天津药品检验所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后又适度发挥余热。近五十年时间历经沧桑,为祖国药学事业勤劳一生。我经历过各种曲折和困难,也享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四年的大学学习是我终身事业的基础,受益匪浅。值此母校100年校庆,有感而发,就点滴回忆形成此文,冀能为“母校的记忆”增砖添瓦。

 

        无忧无虑的校园年代

        回首往事,四年的大学生活无疑是我人生中最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宝贵时光。

        建国初期,我们大学生所有的费用,包括学杂费,食宿,书籍等,全部由国家统一包干,这使我们无后顾之忧并能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业。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印象较深的是六元钱一个月的伙食标准,八个学生站着吃饭,围着一个八仙桌中的大钵斗,每顿只有一个菜,不够时就用辣椒拌饭,所以男生一般愿意同女生拼桌。虽然后期可以自己花钱加菜,但也只能偶尔为之。当时住的学生宿舍时新盖的小二楼,很拥挤,但能看的出来,国家已经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扶植大学的发展。虽然那时条件比较艰苦,但学校却是一派有条不紊,健康活泼的景象。下午课余时间操场上各项运动都挤满了学生,我们甚至有机会再西湖边划自己学校的小舢板船。晚自习抢占图书馆座位是自始自终的,我也属于“抢客”一族。我还清楚地记得晚自习结束回宿舍的路边的馄饨摊,当时我们这些穷学生能消费的起的沃面,臭豆腐,油盏子虾,还有偶尔用来解馋的虾爆鳝。到了星期日,杭州美丽的西湖更为大家提供了“天堂”般的生活乐趣。教师们为我们打开专业知识的大门年复一年辛勤的忙碌着,一切似乎很有规律,扎扎实实的按顺序进行着。

        大学的课程很多,前两年基础课分量很重。因为药学涉及很多基础专业领域,数理化生医等等,化学尤为重要。记得大一第一课无机化学,储镐教授在黑板上写GENERAL CHEMISTRY两个大字,然后用夹着英语的中文讲课。半年后由于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课堂上的英语取消了,现在看来太可惜了。我偏爱有机化学,也许是受徐仁美教授的影响,她能把枯燥无味的有机化学讲的让你集中精力,转而发生兴趣,她是我最敬佩的教授之一。我自认为有机化学学得不错得益于良师的教导,所以在分专业时,我选择药物化学系,主攻有机合成药物,我很庆幸自己能进入最有兴趣的专业。我的生产实习是在沈阳东北制药六厂和总厂,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合成药车间,规模较大,生产实习能轮转到所有工序,收获颇丰,实习报告也写了厚厚的一本。我当时对自己前程的憧憬是到一个合成化学药厂,能够从一名技术员做到总工程师。

        我上大学时还算比较用功的,能够保证每天晚自习我就认为已经可以了,课外活动时间不会拿出来复习功课。尤其在大二开始学前苏联上半天课,时间就更多了。学业的压力对我来说不算太大,主要是我并不去追求完美的高分,与世无争,尤其到了后两年专业课,没到期末考试的前一,二天都是放松出去玩,其实这可避免考试的紧张情绪,反而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由于我不善于死记硬背的课程,所以我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上,并非“高分生”。

        在学校四年最大的遗憾是毕业分配,当时正值肃反运动,分配的去向大多数在偏远地区,艰苦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东北三省,新疆,甘肃,安徽,福建,江西等等。同学们面临的都是统一分配,没有关心和鼓励,没有祝愿和慰问,没有个人意愿可以表达,也没有个人困难可以申诉,更没有人帮你谈话和做思想工作,一切都没有透明度,只有一些“干部”冷冰冰的面孔和一纸分配通知书。

        回忆学校生活,杭州这个城市不得不说。我们在那里享受了三年半的“天堂”生活。那时精力充沛,时间充裕,我走遍了西湖的山山水水。我欣赏杭州不仅仅是著名的景点,而更是不断变化着的秀丽景色。春天的桃红柳绿,秋天的满地金黄的落叶,夏日虽然炎热难熬,但到晚间终能找到一处可以漫步的浪漫的林荫道,冬天杭州特有的湿冷,虽然可使同学们手生冻疮,捂着被子坐在床上晚自习,但却能欣赏到真正的断桥美景。还有令人厌烦的“长脚雨”季节,但当你打着一把油纸伞站在湖边遥望茫茫的远处,湖天一色,若隐若现,那种油然而生的莫名的悲怆感,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图忆往事,我的工作经历

        改革开放政策给科技事业带来了春天。在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也逐渐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开始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我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时代同步,并为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选取了1979―1998年间的部分工作记录照片。希望与广大校友共同交流,回忆往事,并借此百年诞辰之机,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 

 

      1. 1979年,幸运的百分之一 

在东京NIHS实验室。1978年卫生部第一次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向我国提供的100个研修奖学金全额名额(WHO Fellowship),保送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到世界各国进修学习。我幸运地通过关键的英语考试,于79年11月被派到日本东京国立卫生试验所(NIHS)进行研修工作。 

 

     2. 1980年,“药学学报”编委工作回忆 

1981年庐山“药学学报”编委会。1980年前后,我担任“药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是我国在药学界最著名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其编委都是药学各专业领域的著名专家。我当时作为“新人”感到非常荣幸。 

 

      3. 参加国际药政会议―斯德哥尔摩 

在国际药政会议(ICDRA)上发言。198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三届国际药政会议(ICDRA)。有56个国家100多名药政官员参加。中国代表团由卫生部江局长任团长,一行三人,我有幸参加此次大会。 

 

      4.1986卫生部考察团访英国,日本 

代表团与英国药典会主席Dr.Thomas及负责人Dr. Jahnson合影。80年代中期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很快,生产和进口药品品种多数量大,为了提高药品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制定我国的药品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卫生部组织了“药品标准和药典考察团”去英国和日本进行了为期四周的考察活动,我有幸成为考察团中的一员。 

 

      5. 1986―1998受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中国药学会举办的新药审评研讨班。随着改革开放医药科研,生产不断发展,国家对新药研制,生产,标准制定等逐步进行规范化管理。1986年正式成立第一届药审会。我从第一届起连续三届被卫生部聘为“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为顾问,直至1998年。

 

     6. 1987―1992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世界银行官员来天津药品检验所考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我在担任天津药品检验所所长期间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这个项目地获得和实施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先进水平,改善了实验室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快了专家队伍的形成,使天津药检所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够更好的承接卫生部交代的各项工作任务。 

 

     7. 1988―2002 中国药学会当选副理事长 

药学会常务理事会。中国药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是一个推动中国药学事业进步和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平台,让诸多药学界人士能充分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发表论文,作学术报告,参与国际交流等。我在1988---2002年连续三届当选为中国药学会第18届,19届,20届副理事长,参与了药学学术领域的各项活动。 

 

      8. 1988参加卫生部组团考察日本GMP管理制度

参观武田制药厂。GMP制度是欧,美,日本等国药品生产企业为保证生产和质量的一套法定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武田药厂是日本日本老厂改造为世界一流药厂的典型,其GMP改造非常成功。我们的这次考察学习对在国内推行GMP管理制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9. 中日天津药品检验技术合作项目

 项目签字仪式。从1991年开始获得此项目信息赴日本主动争取到此项目谈成并合作签约,我作为当时天津药品检验所所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此项目得到日方JICA无偿提供5.2亿日元,引进了大批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创造了大量出国进修的机会,为天津所工作的全面提升开创了积极地局面。

 

     10. 1996访丹麦Novo Nodisk

  

参观最大的胰岛素工厂。丹麦的诺和诺德Novo Nodisk公司是世界上生产胰岛素两大巨头之一。当时该药厂经过多次考察最后落户天津。我由于语言上能沟通,对其在天津落户的前期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使他们更快地适应我国相关监管制度,较快地投入生产。诺和诺德Novo Nodisk公司在天津不断发展壮大,事实证明这是双赢的局面。

 

      11. 组团参加FIP世界药学大会 

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FIP世界药学大会。9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FIP世界药学大会和学术会议。这次大会有13个药学各专业的论文报告,展示,专题讨论,展览等等。反映了当时药学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水平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