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简史
浙江慈溪人韩清泉从日本学医归国后,任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校医。韩清泉等决心办中国自己的医药学校,培育祖国的医药人才。1912年6月1日,韩清泉等创建成立“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3年,首任校长韩清泉邀请华鸿、李绳其等教授建立药科,成为国人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之一,为此学校改名“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建校初,以旧制中学毕业者为投考资格,录取后,药科学习三年毕业。药科的主要课程有国文、德文、化学、物理、细菌、矿石、医用植物、机械制图、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拉丁文、卫生化学、制药化学、调剂学、生药学、药局方等。德文为当时在校学生必修外国语。后来又增设英文、日文选修课。1915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全国成绩展览会,学校选送药科成绩品展出,获最优秀奖。与医科相比,当时药科的实验课所用的设备较充足,在1919年,药科即具备有真空泵、偏光仪等当时国内较稀有的设备。自1926年开始招收新生,以初中毕业者为投考的资格,同时招收旧制中学毕业者或普通高中二年级生。1927年8月,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1928年9月,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龄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1930年,学校选医科和药科学生的实验成绩与标本参加比利时博览会,得到金质奖章。1931年5月由于医专校友、社会人士及在校师生的反对,教育部撤销了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继续招生。1931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当时药科的教师包括华鸿、李绳其、赵橘黄、周军声等中国药学会的创始会员。1937年,学校还接受了五洲大药房董事会拨助项松茂纪念金2万元,建立了“松茂国药研究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药科随校迁离杭州,先后到过淳安、缙云、临海和天台等地。1940年春,学校迁至天台坑边复课。其间黄鸣驹、黄鸣龙、於达望、林公际等在药科任教或担任科主任。1946年夏,学校迁回杭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学生始以英文为主要外国语,同时以德文为第二外国语或选修日语。1947年夏,学校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10月,学校成立正式院务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黄鸣驹,代行政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对医学院校的教学有了新的规定,药本科三年级后,分为药剂、药物化学、生药、分析检定四系,仍为四年毕业,药科每次招收20名左右。1950年秋,顾学裘教授从浙江大学药学系调到浙江省立医学院,任药学系主任。1951年10月,学院有教职工169人,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药科教授黄鸣驹、於达望、汪良寄、顾学裘等,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等,在校学生药科总数71人。1952年2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决定将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黄鸣驹教授主任委员。同年暑假期间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1954年8,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1955年8月,国家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此次共调出药学系学生117名,调出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2名,分别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四川医学院药学系。1960年,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4月,浙江省委决定,浙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设置药学系。1962年暑期起,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共四届。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药学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药学系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1981年,药学系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药理学被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药物分析被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生药学和药物化学被批准为硕士点,药物研究所成立。1986年,学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卫生II项目支持,成立卫生部药品检验中心。至1987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分析中心,由药学系分管,用40万美元添置了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主要进口设备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仪(G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红外分光光度仪(IR)、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速冷冻离心机等大型仪器,另外还购入大批国产仪器,这有力地促进了药学系的发展。1987年12月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学校决定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药物研究所。1990年,药剂学被批准为硕士点。1994年,药理学科被列入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1995年,开始招收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1997年5月,通过省政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定药理学为重点扶植学科。1997年12月,撤销原药学系建制,成立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下设药学系、药物制剂系、药学实验中心和成教部。1998年,药理学科被列入浙江省211重点建设项目。
(二)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简史
1943年,当时的有识之士呼吁应加速培养我国自己的药学人才,发展民族制药工业。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与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等乃起而响应,向教育部申请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增设药学系。申请获准以后,学校在贵州湄潭分部成立药学系办公室,清曾在美国施贵宝药厂从事研究工作,当时已在生物系任教的生理学教授孙宗彭先生组织筹建药学系。孙先生按照国外药学科学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实际,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聘任教师,筹措经费。孙先生认为浙江大学药学系的培养目标应为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而非一般的药剂师。他在教育计划中纳入了一批比一般药学院校更多的理学基础课和外语课,故将学制定为5年。1944年秋季,药学系招收首届新生。当时系中仅有孙先生1名专职教师,学生前3年基本在外系上课,因此著名的教授苏步青、陈建功、谈家祯、于同隐、束星北、贝时璋等都曾为药学系学生授过课。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药理学教授张耀德先生到系。1946年,浙江大学由贵州迁回杭州,当年生药学教授刘宝善先生到任,次年药剂学教授顾学裘先生到任,药物化学课则由原来已在化学系的张其楷教授执教。此前孙先生向国外定购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陆续运到,专业实验室逐一设置,教学条件得到改善。1949年5月,迎来了杭州解放,首届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1950年秋,顾学裘调浙江省立医学院,任浙江省立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许植方先生和王秩福先生到系,承担植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的教学工作。1951年春,楼之岑先生到系,承担药剂学的教学工作。
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时,将浙江大学原来的8个学院100多个系调整后变成单一的工科大学。其中理学院合并到复旦大学,药学系合并到上海医学院药学系,未毕业的学生转到上海医学院药学系续读,教师大多随同调至上海医学院,少数转到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工作。
药学系开办9年中,先后在系里任教的有孙宗彭、张其楷、刘宝善、张耀德、顾学裘、许植方、楼之岑、王登明、王秩福、朱恒壁等,当年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的学生不仅得到本系师长的栽培,也大大得益于近旁院系诸多明师的热心教导。其中关系最大者有化学系主任王璡、丁绪贤、王葆仁、杨士林等教授,生物系贝时璋、王凯基、胡长春、王曰玮等教授,医学院愈德章、沈善炯等教授。浙江大学药学系从1944年至1951年共招生8届。解放前的招生人数不多,5届约近30人。解放后招生人数扩大,3届共计60余人。前面5届在浙江大学毕业,后面3届院系调整后在上海医学院毕业。第一届的是5年制,从第二届起改为4年制。第六届因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在即,国家急需人才,教育部指示3年半内读完全部课程,故而他们在浙大读了3年,再到上海医学院续读半年后毕业。
(三)四校合并
1998年9月,在杭州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成立浙江大学药学院。2001年,教育部批准药学一级学科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药物研究所和药物制剂研究所成立。药物分析学与药理学被批准为博士点,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被批准为硕士点。中药学被批准为浙江省医学重点扶持学科。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成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Ⅲ级(最高级)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制剂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Ⅱ级实验室。续签《岐阜药科大学-浙江大学药学院交流协议》。2001年学院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
2002年药物分析学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列入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 “中药药理学”学科在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前进行的重点学科年度评估中被评为2002年度评估优秀学科。
2003年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研究所的一部分调整到药学院,成立药物信息学研究所,学院设立药学系、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成立海洋药物实验室。药物分析学与药理学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获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药物化学与药剂学被批准为博士点,中药学被批准为硕士点。药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和教师人均A类项目数全校第一。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评估,药学、中药学双双名列全国整体水平排名第五,其中科学研究排名排名,药学第四、中药学第一;学术队伍排名药学第四、中药学第三;学术声誉排名药学第六、中药学第八,充分展现了学科的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
2004年《中药质量计算分析技术及其在参麦注射液工业生产中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立了“浙江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由潘云鹤校长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Gabriel RUGET校长任名誉主任。
2005年获得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物分析学博士生陈闽军(导师程翼宇)获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中药工程\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学获得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续签《岐阜药科大学-浙江大学药学院交流协议》;主办《2005杭州国际药物代谢学术大会》。这是中国大陆举办的首次国际药物代谢大会。
(四)教书育人,硕果累累
90年来,药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药学方面的人才,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黄鸣龙(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鸣驹、叶三多、陈璞(中国药学会第九、十、十一届理事长)、连瑞琦、姜达衢、沈成权(仲谋)、范裕禹(镇亚)、张辅忠(中国药学会第七届理事长)、孙存济、项隆周、方人麟、汪良寄、钱云蒸、万子平、民生药厂创办人周师洛,池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孟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克全、惠云身、刘为经、陈瑞华、江焘,金昭英、王孝涛、孙南君(中国药学会前秘书长)、郑俊民、胡晋、黄乔书(中国药学会第二十届副理事长)、王永铭、屠锡德、曾衍霖等均是国内外药学界知名人士。曾在我院工作过的著名学者也是不胜枚举,如林公际、张耀德、於达望(中国药学会第三届会长)、曾广方(中国药学会第八届理事长)、孙宗彭、楼之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第十七届会长)、顾学裘(曾任沈阳药学院副院长)、刘宝善、朱恒壁、张其楷、俞德章以及近期的陈耀祖(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建院90多年中,毕业于本院的博士、硕士、本科和早期的专科毕业生累及达到3000多人。
药学院沿革
1913年 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
1927年 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
1931年 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
1944年 国立浙江大学成立药学系
1947年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药学系
1952年 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设立药学系
1960年 浙江医学院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设立药学系
1986年 承担世界银行卫生Ⅱ贷款项目并成立卫生部药品检验培训中心
1987年 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药物研究所
1996年 成立浙江省执业药师培训中心
1997年 成立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
1999年 四校合并后成立浙江大学药学院及药学继续教育中心
2000年 成立药物研究所和药物制剂研究所
2003年 成立药物信息学研究所,设立药学系、中药科学和工程学系
2006年 重组和成立药物研究所、药物信息学研究所、药理毒理与生化药学研究所、现代中药研究所和药物制剂研究所;设立药学系、中药科学和工程学系、药物制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