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积极推进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促进药学拔尖基地院校间交流,4月26日,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暨“人工智能赋能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会议设开幕式、主旨报告、教师教学研讨和学生科研汇报以及学术墙报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的国内多所知名高校100余名药学专业师生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新时代药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与会嘉宾和师生们,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浙江大学的兄弟高校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浙江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长期践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药学院作为国内领先的药学拔尖人才培养阵地,近年来为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不断贡献新生力量。在科技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他对人才培养提出三点建议:加强使命驱动、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德育共同体,推进贯通培养、深化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多元协同、构建出口导向的工作格局。他呼吁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为药学创新人才培养谋篇布局,携手开创药学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顾臻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浙大药学特色育人理念和实践。他结合“学科交叉、医药联动、服务社会、影响世界”的十六字发展战略导向,介绍了学院整体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愿景,着重分享了“育人链”与“创药链”互融互促的特色育人体系和成效。他指出,在高远使命指引下,学院近年来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不断探索实践双链融合育人,同时以智能药学为特色育人品牌,将智能技术赋能育人创药全过程,以期实现一流人才高质量成长、一流成果高质量转化,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浙大方案和思路。
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姚文兵以《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程和展望》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要探索药学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方案,重点在于“选拔设赛道,培养留空间,评价长周期”,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面向未来培养药学拔尖人才。他指出,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使命驱动、大师引领与体系革新,实现药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医药事业输送核心创新力量。
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杨波主持主旨报告环节。她指出,三位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充分展示了药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和创新实践,希望借此会议大家能够携手共进,共同扛起培养拔尖人才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以教育之强、科技之力、人才之兴来实现强国建设和2030“健康中国”的战略布局。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药学中心主任曹锦花以《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她在报告中提出要通过教材建设推动药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材编写需以问题为导向,理性规划内容框架,并突出实践性设计。未来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推动药学类教材高质量建设。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杨洋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重点围绕人工智能高水平教材体系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开放平台“智海”、创新“AI+X”人才培养机制等介绍了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做法,希望通过浙江大学在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探索实践,为构建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提供重要参考。
在教学研讨环节,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黄卓、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立功、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戚建平、浙江大学药学院药学系副主任周展分别围绕“打造AI时代的药学人才——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素养融合培养路径探索”、“拥抱智能时代:AI赋能药学人才培养浅探”、“药学融合AI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和“AI赋能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专题分享。与会老师就“人工智能赋能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开展了充分交流和讨论,为药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多种创新思路。该报告环节由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张翔南主持。
学生科研汇报环节,来自各个参会学校的学生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在科研实践中的心得和成果。专家对同学们的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悉心指导。学生代表们在墙报前向前来交流的师生详细地介绍,并就科学研究内容进行探讨,现场学术气氛热烈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