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
Special series

最忆校园舌尖上的享受

发布时间:2013/04/05      信息来源:药学院中文网   |   浏览:1214

        30年,弹指一挥间。放眼延安路上那扇有些清冷了的大门里,肌理依旧、坊墙仍存,那如故的花香树影描出了历史长河中的鲜活断面:赶课的脚步还是自如,打饭的队伍还在延续,听腻的书声仍在重复;不同的学子交臂而过,紧张的夜读自寻悠闲,熟悉的笑声穿窗而来。这一切,恰恰是母校的成色,岁月的任性,蓦然回首,顿悟同学师长的珍贵。

 

        30年前的1982年,中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员——77、78级同时走出了校园。77级当年全国录取率为4.9%;78级录取率为6.6%,分别是史上最低高考录取率。77、78级相当比例的人先读了社会这本无字的书,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来自农村、农场、工厂、部队,我也是经历了农村插队、技术学徒于78年秋入学,算是78级。三十年前很多人可以不用自掏费用,仅用每月七到二十元之间的助学金完成了四年的学杂与生活费用。现在大学的普及程度使得那些“天之骄子”难以充分体会三十年前能进入大学的辉煌;今日要求全民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与当年大学生视食堂三餐粗茶淡饭为快乐时光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不管是清贫还是富足,由于出身在经济很匮乏的年代,很懂得珍惜,就像三十年前,我们一起追寻美食的态度,而母校食堂就是我们满足味蕾需求的殿堂,校外的长寿面店简直就是餐饮的天堂。

 

        辉煌的早餐。首先感谢时代的惠顾,那时没有电脑、电视,晚十点息灯,除了临近考试,我们没有熬夜的资源,也感谢药学系极其负责任的“校花”范同学,每天的叫早,使得我们勿需要当代大学有必要推行的“早读早餐早锻炼”之类的“三早”活动。更感谢校领导给我们78级药学系安排的教室与那排充满诱惑的平房(食堂)近在咫尺。当年我们药学系78级学生饮食归78级食堂,77级学生归77级食堂。每天七点半早读课前,味蕾的激动激活了慵懒的躯体,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赴舌尖上那神圣的殿堂,灰黑色的屋顶,白色的墙体,写在小黑板上的菜单,挥舞着钢勺的大师傅显得是那么的亲切。菜台上总是有馒头、粥、油条、大饼、咸菜、榨菜及什锦菜什么的,大厨们晨间的辛勤,化为餐桌上的美景,舌尖的享受,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78级食堂。现在看这类早餐可能不觉得怎么样,但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丰盛、辉煌的早餐。只要时间允许,稀饭是必须的,如果时间紧张,馒头是必要的,要是馒头里再夹根油条,那一定是很小康的。有些男同学,吃了油条后很会综合利用资源,把沾在手上的油很命擦到头发上,使得脑袋油光铮亮,这样的美发美容比现在肯定经济、环保。

 

        战斗的中餐。早读课悠然、第一节课认真、第二节课常态、第三节应付、第四节课那一定是煎熬,这时大家几乎都盼星星盼月亮地指望早点下课。下课铃响,楼梯自上而下都是冲向食堂的同学,不管你有多么快的脚步,当冲进那圣殿的你常常会悲情地发现,拿着碗筷的学友早已排起了几个长长的队伍;可悲的还有当你排了很长很长的队,轮到自己时可能你最喜欢的家常豆腐之类的菜刚好卖完了;还有因为78级食堂菜肴较好,有77级食堂的学长通过关系让排在你前边的同学帮助买菜,活生生让你延后了几个队位,当然,也会有一个室友排队,然后其他人都去插队的幸福时刻;购菜窗口看进去放在大盆里的菜似乎肉片很多,但师傅的魔勺一颠,肉都漏掉了,而有那么些女生会毫不留情地将男性师傅照顾打到的很多肉丢掉,这种“煮鹤焚琴”行为会让你既唾涎又无奈;有时你还会更悲惨的发现你放在柜里的饭碗被那个缺德的没带碗的家伙顺走买饭了,当然晚餐时你的碗总会物归原处。

 

        小康的晚餐。下午的课相对比较轻松些,这使得晚餐根本无需像早中餐似的“只争朝夕”。下午四点以后要是没课,基本可以策划晚饭的去向,我们有很多的选择:78级食堂、足球场边的教师小食堂(我认为不如我们78食堂)、通过77学长可以买到77级食堂的菜肴(这个食堂我们认为更不靠谱),青菜、土豆、红白萝卜、荷包蛋及一些杭帮小菜都有是常有的、最爱是家常豆腐、顶级菜品有大块肉和大排,虽然后者常会让你想起解剖课防腐瓶里的物体。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虽然那时生活清苦,但大家多少还是会带些家乡的特色菜来解谗。如丽水笋干、湖州千层、宁波虾干、绍兴臭腐及温州海产品等,当有同学家长送来美食时,室友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位家长马上离开,紧接大家就可以大快朵颐,这种校园共产主义生活会深深烙在每个学子心中。当然,平时晚餐的最高境界还是到校门外的长寿面店改善生活,虽然得感谢政府让当年浙医大校园处于杭州最繁华与金贵的地段,但由于囊中羞涩,那些饭店只有偶而的团队活动借助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去开的洋荤,而那间面店才是我们舌尖上的幸福殿堂。杭州最有名的面条是“片儿川”,肉丝、笋丝面之类的,但那不是我们的最爱,三十年前想必大多数同学进入长寿面店最多品尝的就是七分钱一碗的光面,想象几个寒酸学子冬夜手捧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面,加上些酱醋或辣油,那是何等的惬意人生。

 

        是的,人生总有一些记忆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三十年前的校园美食及关于面条的记忆对我而言便是如此,有甜蜜有快乐有幸福也有苦涩,人生的种种滋味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