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
Special series

母校伴我成长

发布时间:2013/04/05      信息来源:药学院中文网   |   浏览:1299

       我来自浙江一个贫困的西部山区小县城开化,1990年幸运的考入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成为一名大学学子。当时考学对贫困山区来说,应该是来之不易的,很多一起日夜苦读的高中同窗因本地的教育水平、师资力量都未能成为当时的天之骄子。带着全县人民的殷切希望,我来到了天堂之国--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求学。

 

        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是省属重点院校,位于西子湖畔,19层主教学楼正在兴建,已经封顶了。高年资的师兄师姐们告诉我们,我们是最幸运的,马上可以在新教学楼学习了。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刻苦努力。每天天不亮,我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晚上直到教室熄灯我才会离开。同学们除委培的,几乎来自全省各地的佼佼者,各有所长。当时学习压力接踵而来,我们学校英语老师是聘请外教的,来自美国,师资条件很优秀,杭嘉湖地区的学生尤其是杭州学生,一上课就能与外教对答如流,而我除了羡慕之外,不太听的懂。因高考不考听力,我们中学时几乎放弃教学。果然,第一学期期末,我各项成绩平平,尤其是英语,刚刚60分,听力只有3分。我感到自己犹如井底之蛙,印象最深的是:同寝室有同学歌曲听一遍就能记住,也有同学一本英语字典一周时间能背诵,更有同学不上课来考试就有80分以上的成绩,他们的天资与能力更激发我勤奋向上、笨鸟先飞的决心。我虚心向同窗同学学习经验,没有天资,只有倍加努力向上的精神才能永保前进。于是图书馆、通宵教室都留下了我和几个特别刻苦学习的同学的身影。生活上能简约就简约,当时处于计划经济的改革时期,国家对大学生有补助,每月17元,30斤粮票,精简节约,我每月的生活开支几乎不会超过100元,有时食堂的一个油料大包或两个肉馒头就是一餐,边啃边看书。有经济条件好的同学除了经常开小灶炒菜,还经常到当时学校附近为数不多的面店鸿碧去打牙祭。同窗师姐介绍的勤工俭学的工作,更是让我受益非浅。课外我不辞劳苦经常辅导初高中学生的课业,至少先后辅导过4名学生,最远的家在赤山埠,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来补助自己生活开支。每年这些经济来源加上获得的奖学金,我几乎不需要家中寄钱学习。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大二开始,成绩也一直往前冒,英语从大三开始一直是优,尤其是专业课更是拔尖。学校各项文体活动也积极参加,虽说班上我个子最小,但大学生辩论赛、文明寝室、韵律操、运动会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最为骄傲的是作为寝室长,年年是文明寝室,因为361-C寝室人人都获奖学金,人人亲自动手为大家,大家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在学院系部都小有名气了。作为副班长与生活委员的我只想尽心为同学们做好每件事,四年如一日,从未有差池。进入大四,通过暑期医院实习、课题兴趣组和学校课题论文实践,渐入社会,对专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是从敬业的方瑞英老师(药学系主任)、梁文权老师身上认识到一代人的敬业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我认识到学业上永无止境,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继续自己的努力爱岗敬业。毕业时母校给了我很高的荣誉--省级优秀毕业生,并入了党,留在省级医院工作岗位,我决心今后一定要继续深造,为民服务。

 

        1998年9月15曰,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成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我有幸受到医院栽培,于1999年考入浙大药学院当年唯一一个名额的药理学研究生。新浙大药学院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我目睹了药学院211工程期间迅速发展的时刻,也深深感受到药学科研起点的薄弱。在几乎什么高科技的实验仪器、没有多少经费的实验条件下,恩师楼宜嘉(药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老师厉行节约,一步步引进高科技实验仪器,拓展实验室,从一般的实验室到一个个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的挂牌,她们用执著的科学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母校的熏陶,我也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长为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子。整整七年,我可以说是泡在母校成长的,多少日因夜深关校门,我们在实验室或教室度过的不眠夜,孤夜思考着人生与理想,但是母校始终有种无形的奋发向上的力量一直支持者我们,与母校紧密联系至少近20年了,与母校的联系也与所有浙大学子心气相通。

 

        随后母校搬迁到紫金港新校区,与国际接轨,对外交流日深,培养优秀学生往往可以享受两所以上优秀大学的教育资源,这是多少代老师的心血,使我的许多师弟妹们发展空间更大了。一听说药学院成立校友会,我幸运的又一次参加了浙大药学院校友会成立的第一次聚会,有幸目睹了师姐们组织的校友活动。一到新校区我们感到校园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空气新鲜,心情舒畅,并在学生食堂,用了一次中餐。无论是管理,还是新校区的建构,可以说是飞跃发展,发展之快,是令人惊奇的。而每位老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更高了。浙大已经成为真正的“东方剑桥”,是许多学者梦寐以求的地方。

 

       浙江大学--我永远的母校,曾经的、现在的浙大学子们共同的心声我想都是:我爱您--伴我成长的“母校”浙大,永远永远!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报答母校的恩情!祝愿您越办越好,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