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前定志愿,从此一生结药缘
最难忘的是放弃学校环境优越的之江大学,选择志愿所向的浙江省立医学院药学系,尽管当时学校条件简陋,主楼还是大茅棚。
解放后的第一年我从安徽屯溪老家来到杭州读大学,首先录取的是之江大学数理系,我去报到了。那所教会学校在六和塔附近,校园在树木环抱的山坡上,环境优美。远眺可见钱江大桥,我拍下了第一次看到大桥的照片。在之江大学报到后还没有上课,又接到了浙江省立医学院药学系录取的通知。我犹豫了。要不要退学去读浙江省立医学院药学系?我出身中医世家,父亲行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希望有一天能整理爸爸的中医验方,进行科学研究。这一理想促使我下决心从之江大学退学,来到浙江省立医学院报到就读药学系,从此开始了我60多年的药学研究与教学生涯。但是在之江大学已交了的昂贵学杂费不能退还,只能忍痛承受经济损失了。
走进浙江省立医学院的校门时,校门还在性存路(后来叫法院路)。校园是破破烂烂的,只有老法院的红楼还略为像样。但那时还不属医学院所有。来到校园中心,触目的是一所大茅棚,既是大礼堂又兼饭厅。我们开大会、每天三餐饭都在茅棚里。这样的大学多么寒酸呀!学生宿舍只有男女生之分,各年级数十人住一大间,每人只有高低铺一席之地。但是,同学间很容易熟悉,各年级同学都叫得出名字,大家友好相处,其乐融融。
室贫窗寒砺学志、良师益友聚校园
西湖的美丽,掩不住湖畔校舍的简陋。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昂、孜孜不倦。更可贵的是,浙药的师资是国内一流的。
学校在1950年开始建新房。第一所教学楼是一层楼的平房,用作化学实验室,我们称之为“化学平房”。解放不久百废待兴,建校舍很不容易,在拆除茅棚兴建第二幢二层教学楼时,我们班同学兴奋不已,在工地前拍下了照片,这就是后来的生化楼。
53药同学在第二栋教学楼建筑工地前合影
53药同学在老校门前合影
校舍虽然简陋,但值得骄傲的是当时的老师们都是国内知名的药学专家。院长黄鸣驹是留学德国的知名毒物化学专家。执教毒物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学的於达望教授是留日的专家,在国内他著作了我国第一部《药品鉴定学》。植物化学汪良寄教授是留日的专家,药剂学教授顾学裘是留学英、美的专家,生药学叶三多教授是留法的专家,无机化学储镐教授是留学比利时的专家,他教学严格是闻名的,考上70分也就不容易了。还有执教化工原理的胡君美教授、有机化学的徐仁美副教授都是讲课一流的。执教药物化学的惠云身副教授讲课不用讲稿,却讲得很有条有理。执教分析化学的周鸣铮教授对学生很亲切,深受同学们爱戴。还有一些有名望的专家来兼教,如教理论化学的周庆祥教授、教德语的石华玉教授等。虽然生活在简陋的校舍里,但却为有一流的老师执教而感到幸运。尊师爱生的深厚感情难以忘怀。有一次我们班的同学邀古稀之年的於达望教授去游北高峰,还要他请大家吃干粮点心,他欣然同意。他不能爬山,便雇了轿子抬上山,我们玩得很开心。至今已六十年过去,我还珍藏着我班同学和於达望教授在北高峰、灵隐寺的照片。
1952年冬於达望教授与53药学生同游北高峰、灵隐寺合影
但是,毕竟校园破旧,设备不良。在1950年下半年,北京医学院来招转校学生,医学系和药学系的二、三年级学生中有多人通过考试转到北医去了。当时确实人心动摇。1952年浙大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改校名为浙江医学院,实力大大加强。可惜的是,当时浙大药学系属理学院,未合并到浙江医学院之列,师资被调整到上海医学院药学系去了。这使我校药学系的师生不免有些失落感,同时浙医药学系也失去了一次师资和规模提升的机会。
风华正茂初欲试、峰回路转起波澜
1955年全国院系调整,我校药学系遭遇第一次停办的厄运。
当年,全国性的大调整,在有药学系的老校中只保留5所医学院设药学系,那就是上医、北医、川医、南药、沈药,其余都停办,老师和学生以及教学科研设备分别安置到上述五校。当时只有服从,没有申诉的余地,我校药学系的老师分别调整到上医、川医、南药和沈药,大部分老师调到沈药,部分教学设备也送给沈药了。没有毕业的学生中,56药转到上医就读,57药转到北医就读。我校药学系是1913年全国最早创办的,历经战乱创伤,都坚持办学,为我国培养了老一辈知名的药学专家,为药学事业做出了贡献。1955年毕业的药学系学生是最多的,有本科、专科生,都是服从全国分配,奋战我国药学事业岗位上,母校药学系的停办,令校友们无不痛心疾首。我当时因是基础部药理教研室的教师,不属药学系编制,唯一没有被调整到外校,同学们都为我庆幸。
院系成长多坎坷、学科重建又撤编
1959年药学系复办,招了三届学生。但1962年就奉命停止招生,1965年遭到第二次停办的厄运。
根据我省药学发展的需要,药学系于1959年第一次复办。当时,困难重重,调出去的教师大都无法调回来。只有生药学奚镜清老师、毒物分析化学严济祥老师从沈阳调回,系主任是基础部药理的朱恒璧老教授兼任。朱老原是上海医学院的创办者,很有魄力。他招了上医、南药、复旦等校毕业的一批年轻教师,如李光华、曾宪武、李世菊、朱善瑾、朱煜根、史慧珍、奚毓妹等老师。大家鼎力合作,在1959年开始招生。但好景不长,1963年贯彻中央“八字”方针,药学系又被停办,在校生至1965年毕业为止。部分教师调到省医科院、省药检所工作,还有的教师留校待安置。复办这三届药学专业的学生,即63药、64药、65药毕业生,大多分配在本省科研、教学、医院、药检和药厂等部门工作,弥补了我省药学人才的匮乏,为我省药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在校任教的梁文权教授是65药毕业生,他在药剂学领域有很深造诣,尤其在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研究方面,在国内处领先。停办后,致使我省高级药学人才又没有了培养基地,造成药学事业的发展莫大损失,令人叹息!
巧渡动乱求再生、中药宝典谱新篇
1971年学校成立了中草药调研组,这是再次复办药学系的前身。
在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语录号召下,学校成立了中草药调研组,为以后再次复办药学系搭建了一个架子,留住了待安置的专业教师。
停课闹革命已多年,能够上山下乡去采草药进行研究,发掘提高。这是大家很愿意去做的事。况且在1965年第二次停办时,就留下了一些“待命”的药学专业教师,大家都为有事干而欣慰。当时许殿英同志和我都是调研组的负责人之一。组织机构搭起来了,要有事干,大家从发掘中草药有效单方着手,进行研究。当时传说遂昌县农村有一位老农,多年来用草药八角枫的须根煎汤给骨折病人服用,无痛复位很有效,我们走访这位“土郎中”,采集了这种草药标本,进行药材鉴定,并在杭州郊外找到了这种草药。从1971年开始,我们组织了调研组的专业老师合作对草药八角枫的须根进行实验研究,包括生药学、药效与毒理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方面系统研究。药材是大家动手上山下乡去采集,没有经费设备,土法上马,克服种种困难,直到1976年完成了此项研究。成果包括八角枫的全国分布、品种、有效部位及其药理作用,并证明这是一种肌肉松弛剂,可用于外科手术。在对八角枫的须根进行植化研究中,证明了有效成分为八角枫碱。于是提取了八角枫碱,制备了注射剂,由我校药厂小批量生产,供临床试验。在我校中草药调研组的主持下,全国各地有十多个医院麻醉科参加,对这一草药肌松剂—八角枫碱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完成了一千多例的胸腹部外科手术,证明八角枫碱肌松作用确切。当时,临床研究没有研究经费,各医院都是为了发掘中草药而自愿参加的,于1976年完成了临床研究。1977年,中华医学杂志“文革”后复刊,第一期就来约稿,要求刊登八角枫的科研论文,1978年被卫生部评为优秀科研成果奖。这是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成果,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多学科协作奠定了基础。八角枫碱注射液也被列入1985年中国药典。
大江滚滚东流去、轻舟万里逐云帆
1973年,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药学系正式成立,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3~1976年共招收了四届学生,直至1977年末全国恢复高考,开始招收药学本科生。从此药学系走向复兴之路。
从1965年起,我省就没有本省培养的药学专业大学生分配到需人单位,造成人才匮乏。1973年开始,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来校学习,他们经过基层锻炼,虽然基础差一些,但学习自觉性高,品质优秀。经过三年的药学专业培养,在本省药学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弥补了药学事业后继无人的局面,为我省药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中有些通过在职培养和留学国外,继续深造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我省药学领域承前启后的重要中坚力量。
在发展过程中,有几项重要的措施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二是多学科合作进行研究。三是采取措施解决师资断层。1979年,根据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需要,我系合作研究男用长效避孕药十一酸睾酮及其注射液,获得省科委列为重点课题给与资助,这是我系得到的第一项课题经费,使大家深受鼓舞。在多学科老师的通力合作研究下,于1985年完成临床前实验研究。这时我系就此课题与浙江仙居制药公司合作,进行批量生产研究,并申请及批准临床研究,2001年批准生产。技术转让给仙居药厂批量生产,当时转让费20万元。鉴于师资断层的危机,我系将这笔技术转让费,用于培养师资。选送几位在职的年轻讲师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出资委培,攻读博士学位,以及由本系在职培养硕士(当时本系还没有博士点),使他们能接过师资断层的接力棒,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四是对外开放,争取外援。1986年通过评审,争取到卫生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承担卫生II项目,成立卫生部药品监督员培训中心,得到了60万美元的软贷款,由卫生部统一集中购买进口仪器设备,使我系教学科研的硬件大为改善,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走向振兴之路奠定了基础。
四校合�聚资源、药学发展新机缘
1998年,在全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中央决定杭州四所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新校建在余杭区紫金港。药学院虽是新浙大中最小的学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也如鱼得水,我从几十来发展的感受觉得:(1)浙大是全国重点大学,国内外有它的知名度,药学院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招生时生源的录取考分高,学生基础水平高,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也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2)四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得到共享,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先学好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基础打得扎实,是人才培养重要的一环,得益匪浅;(3)药学院原来没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点,合�为浙大后在盛名之下,对师资队伍的质量要求高,都经过博士及博士后与留学经历,工作努力,申请国家课题命中率高,发表论文多,各学科及药学一级学科都取得博士点,硕博士研究生多,学术气氛浓,竞争力强,年轻学科带头人辈出,发展的潜力大;(4)四校合�后国际交流更趋活跃,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赶上国际一流大学水平;(5)新浙大在余杭去紫金港新建现代化的校舍,校园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原浙江医科大学在闹市区,校园没有发展余地,现药学院有独立的教学科研大楼,还有SFDA批准的GLP实验室,为教学与科研以及新药研发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喜看今朝才辈出、展望未来犹欣然
我作为一辈子在药学院学习、工作的见证人,对学院怀有深厚的感情,喜看今朝,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学院师资队伍人才辈出,中年教师中流砥柱,承前启后,年轻教师奋发有为,后继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百年树人,必将把药学院推向国内国际一流的院校!
最后,以沁园春“浙药百年畅想”*与大家共勉。
浙药华辰,百岁沧桑,辗转路长。
历波折数度、坎坷艰辛;师生上下,共济同殇!
进取不息,回天逆境,浴火重生铸辉煌。
今回首,叹园丁奉献,荡气回肠!
今逢盛世国强,倡科技、兴全民健康。
聚名校资源,实力倍长,医药创新,引领风尚。
犹慰新潮,人才济济,启后承前建业忙。
不停步,望精英梯队,再谱新章。
* 此词与女方向明、婿张维维共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