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医学院药学系

发布时间:2012-12-29 · 来源:药学院中文网

          

        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20年代初)                                                                                       韩清泉 

1913年,首任“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韩清泉聘请留日药学专家李绳其、华鸿等教授开设药科,由李绳其担任药科主任。这便是浙江大学药学院的前身,也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最早的药学专业。学校遂更名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当时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教授应用科学,养成医药技术人才”,校训是“仁肃勤扑”。药科招收旧制中学毕业学生,学制三年,所设课程主要照搬当时西方医科大学的课程,多采用德国和日本的教材。药科的主要课程有国文、化学、物理、细菌学、矿物学、药用植物学、拉丁文、卫生化学、制药化学、裁判化学、分析化学、调剂学、生药学、药品鉴定、药局方等。德文为当时在校学生必修外国语,后来又增设英文、日文选修课。由于药科设置的课程较为科学,教育质量高,在1915年当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教学成绩展览会上,学校选送的药科成绩展品获最优秀奖状。1916年12月,教育总长再授予学校“绩学宏仁”匾额。与医科相比,当时药科的实验课所用的设备较充足,1919年,药科即备有真空泵、偏光仪等当时国内较稀有的设备。 学校创办初期,一直借用民房上课,校址不固定。1920年,由浙江省议会拨款7万元在杭州刀矛巷购置校舍,于1921年7月正式迁入,学校开始有了固定校址。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31年)                                                                   药科教室及药用植物园一角

    1927年8月,国民党政府将校名更改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1928年9月,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龄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1929和1930年药科再次停招两届。1930年,学校选医科与药科学生的实验成绩与标本参加比利时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1931年5月,由于医专校友、社会贤达及在校师生的反对,教育部撤销了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1931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当时药科的教师包括华鸿、李绳其、赵橘黄、周军生等中国药学会的创始会员。1937年,学校还接受了五洲大药房董事会拨助项松茂纪念金2万元,建立了“松茂国药研究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药科随校迁离杭州,先后到过淳安、缙云、临海和天台等地。1940年春,学校迁至天台坑边复课。其间黄鸣驹、黄鸣龙、於达望、林公际等在药科任教或担任科主任。1946年夏,学校迁回杭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学生始以英文为主要外国语,同时以德文为第二外国语或选修日语。  

 

  

            浙江省立医学院药用植物园                                                                                  药学系主任顾学裘教授

    1948年,教育部正式核准浙江医专改为“浙江省立医学院”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10月,学校成立正式院务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黄鸣驹,代行政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对医学院校的教学有了新的规定,药本科三年级后,分为药剂、药物化学、生药、分析检定四系,仍为四年毕业,药科每次招收20名左右。1950年秋,顾学裘教授从浙江大学药学系调到浙江省立医学院,任药学系主任。1951年10月,学院有教职工169人,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药科教授黄鸣驹、於达望、汪良寄、顾学裘等,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等,在校学生药科总数71人。 

 

     1952年2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决定将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黄鸣驹教授主任委员。同年暑假期间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1954年8月,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